石棉县栗子坪元根村是典型纯彝族高山贫困村,全村土地面积2万亩,其中耕地面积370亩,林地面积约1.63万亩,退耕还林面积2796亩,全村288户1076人,建卡贫困户共50户182人。今年年底有11户39人需脱贫,因病、因残致贫户达31.5%。传统农业根深蒂固,冬春空闲土地成片,基本无收入,农业产业科技扶贫成了贫困户脱贫最大难题。
2015年8月,按照“五个一”要求,石棉县向元根根派驻了驻村农技员,配合驻村第一支部书记和村支两委,开展“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”产业技术扶贫行动,以“一带一、一带多”产业技术扶贫帮困思路,推进“产业+科技扶贫”进程。
驻村农技员入住元根村后,自加压力,细化措施,狠抓产业技术扶贫工作,最短时间摸准致贫症结,及时制定产业扶贫预案,合力打好产业脱贫组合拳。
一、弥补短板、促进发展。元根村建有1000亩核桃示范片,但刚投产,效益低,冬春空闲土地多,核桃林下可套种短平快作物,实现产业补短板,科技促发展目的,去年5月,在核桃林下套种新品种黄豆104.5亩,实现收入20多万元,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。尝试核桃林下套种黄豆取得实效,去年11月,又在林下套种新品种豌豆120亩,建豌豆示范片70亩,成片林下套种豌豆长势喜人,八成正开花结荚,部分已可采收上市,5月可批量销售,届时,预计可实现收入20多万元。经过探索尝试,“核桃+蔬菜”产业促进产业技术扶贫强劲动力。
二、“一带一、一带多”,产业扶贫在栗子坪落地生根。按“一带一、一带多”工作思路,驻村农技员不辱使命,攻坚克难,在孟获村,紧紧将生态文化旅游与“产业+科技扶贫”有机结合,扶持22户口贫困户利用地膜标准化种植韩国白玉春萝卜示范基地20.5亩,规模种植特色中药材川乌示范片56.5亩,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65亩,受益农户87户,最终实现收入33.5亩元,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元。同样,在西冲村,引进龙头企业2家(雅安市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石棉县高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),企业投入资金90万元,科技扶贫资金投入1.6万元。引导农户核桃林下套种花魔芋332.5亩,47户贫困户全部种植魔芋,为实现魔芋增收,驻村农技员紧跟农时和生产需求,开展种植技术跟踪服务和培训,实现“产业+科技扶贫”无缝对接,去年,该村以魔芋为主的特色产业取得实效,创收90万元。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。
三、新建千亩核桃示范基地,推进特色产业发展。在县林业局及农口部门支持下,日前,已挂牌成立石棉县元根村彝珍彝品种养专业合作社,争取项目支持,新建核桃示范基地1000亩,分4批次用活用好项目资金,配套项目精准发力,“产业+科技扶贫”同步推进,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,产业技术扶贫得到最大化推进,彝族同胞得到实惠。
四、“果蔬+畜禽+粪肥”链条效应,生态环保农业助力扶贫。要脱贫,路先行,去年,县交通局大出人力,财力,物力,技术,新建村级道路13.5公里,解决以前生产人背马驮难题,同时,又经过多方沟通规划,并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,细化目标任务,拟定扶贫方案,发展农、畜、禽产业,鼓励围栏饲养猪、牛、羊、禽3000多头,从凉山州冕宁县引进新品种康达尔鸡2000只,建集中养殖场2个100多亩,实现人均增收450元。现正积极筹划种植高山食用菌。
五、试种中药材齐头并进,朝阳产业为产业技术扶贫注入新鲜液。以重楼、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在全县发展迅猛,产业脱贫潜力大,驻村农技员看准这一新兴朝阳产业,尝试着鼓励支持试种重楼、白芨、黄精、天麻等中药材,目前已有17户试种面积5亩。为扩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助力产业技术扶贫正在探寻新路子。
为全面打赢产业技术扶贫攻坚战,实现贫困村如期“精准脱贫”摘帽,驻村农技员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引进技术,选准产业,弥补短板,促进发展,产业技术扶贫示范带动帮扶村推广应用面积达95%以上,极力托起贫困村“产业+科技扶贫”新希望。